解毒化瘀汤治疗川崎病20例临床观察

2008-04-23 00:00:00 来源: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可能是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笔者自拟解毒化瘀汤治疗川崎病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2007年3月在本院住院,依据《中医儿科学》中“川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共计4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6岁;10例有冠状动脉扩张(诊断标准参照Nakano H[2]),其中Ⅰ度扩张9例,Ⅱ度扩张1例。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8岁;11例有冠状动脉扩张,其中Ⅰ度扩张10例,Ⅱ度扩张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冠状动脉扩张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g/kg,日1次,连用2 d;口服泼尼松3 mg/(kg・d),2周内减停;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汤,基本方:金银花、连翘、水牛角、生地、地龙各10 g,当归、赤芍、丹参、蝉衣各6 g,并随症加减。水煎并浓缩至200 ml,日1剂,早晚分服,1个疗程7 d,连用4个疗程。两组患儿同时口服潘生丁5 mg/(kg・d)及阿司匹林50 mg/(kg・d),待血沉恢复正常时,阿司匹林减至5 mg/(kg・d)口服4周。若有冠状动脉扩张,则阿司匹林和潘生丁一直口服到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后停药。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体温变化情况及用药前、用药后1周白细胞计数(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在急性期、治疗后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冠状动脉内径变化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
  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用药后,在体温降至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的下降程度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结果比较(-x±s)
  组别n体温降至正常时间(d)WBC(×109)急性期用药1周ESR(mm/h)急性期用药1周CRP(ng/L)急性期用药1周
  对照组21 3.0±1.5 14.5±6.5 12.5±6.9*52.7±20.9 33.5±25.6*71.9±56.3 10.3±9.9*
  治疗组20 1.6±0.8△15.0±8.0 8.8±3.4△68.6±31.4 18.4±9.9△86.9±50.1 5.7±3.5*
  注:*P<0.05,△P<0.01。
  表2 两组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比较例(%)
  组别n恢复缩小
  对照组10 8(80) 2(20)
  治疗组11 10(90.9) 1(9.09)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变化:见表2。治疗1月后,对照组、治疗组分别有8例和10例患儿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分别有2例和1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扩张有缩小。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4 讨论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多侵犯全身中小血管,好发于冠状动脉,以发热、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黏膜炎症、肢端改变、皮疹以及颈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由日本人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先完整描述报道[3],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该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全世界多数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位原因。未经治疗的病例中约15%~30%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或猝死[4]。现代医学主要采取丙种球蛋白或激素冲击等对症及支持疗法,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越来越多的研究渐倾向于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本病。祖国医学对于川崎病没有专门的记载,根据其传变及病证特点,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临床多从卫气营血辨证。也有学者认为应属于斑疹[5]范畴。笔者认为本病乃温热毒邪侵袭体内,热毒炽盛,耗伤阴津而致血行不畅,血脉壅滞不通所致。因此,治疗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应贯穿始终。自拟解毒化瘀汤,以金银花、连翘寒凉之品助地龙、蝉衣,清解、搜剔内淫之温热毒邪;生地、水牛角、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凉血。使其毒邪去、营血和、血脉畅,则诸症自消。取得满意疗效。
  另外,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其结果尚待进一步肯定;关于其促进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的途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333
3334
更多>
更多>
樱井英幸

樱井英幸

河北一洲肿瘤医院

擅长:质子治疗,放射治疗,质子束疗法治疗肝癌,X射线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

立即咨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顶部 顶部
顶部